沱江是长江重要支流,是四川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承载着全省19.3%的人口和23.6%的GDP,水资源开发强度位居全省各流域之首。


沱江一度成为“臭水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域污染逐年加重,各地虽然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但未能突破边污染边治理的治污瓶颈,难以遏制水质逐年恶化的趋势,沱江一度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沱江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相当艰巨,一直是四川水污染防治的“硬骨头”。2017年沱江流域16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仅6.2%,干流污染十分严重,威远河、釜溪河、球溪河等支流长期为劣V类,沿岸群众怨声载道,污染问题长期被舆论诟病。


全面体检 知错即改

2018年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四川开展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督察,指出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突出,结构性、布局性污染严重,部分支流水质下降。四川省痛定思痛、知耻后勇,牢固树立“上游意识”,落实“上游责任”,强化“上游担当”,突出流域污染防治“一盘棋”,坚决把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实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打响了全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落实各方责任抓整改

“国医”找准病灶,谁来落实?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自我鞭策、自加压力,把沱江流域全面达标作为奋斗目标;坚决系统综合治理,推进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坚决全面检视、举一反三,高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省委书记每年主持召开全省总河长会议,省长常态化开展暗访暗查,强力推动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全面发挥河湖长作用。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1万余名,健全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巡河督察等工作机制,做到各类水域河湖长无缝衔接、全域覆盖、网格化管理,将水污染防治的“分散治理”变为“协同治理”。省级河长巡河督导10余次,先后6次召开流域治理工作专题会,协调和督促解决流域治理和保护的重大问题。流域各级河长先后巡河巡湖67万余次,排查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8.5万余个。

明确任务推动落实。印发《四川省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沱江流域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细化整改任务20项,制定具体措施189条,由5个省直部门组织整改督导,流域7市对照清单,逐一落实,做到整改一个、验收一个、销号一个。目前,已整改完成19项,有序推进1项,追责问责48人,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制约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疴症顽疾。


关键词:“找茬”

资阳市雁江区江南半岛生活污水直排是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群众信访问题,资阳市上报实施截污工程完成了整改。但省级河长暗访发现直排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生活污水仍然经冲沟进入沱江,形成了明显的污染带,责成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现场领取问题“大礼包”并作表态,动真碰硬、不留情面,真正传导了压力。资阳市以水质提升及生态修复为重点开展系统整治,解决了污水直排问题,行政处罚15万元,追责问责5人。像这类领导暗查暗访找问题的方式还不在少数,2021年省市县三级领导共对沱江流域开展暗查暗访400余次,其中党政主要领导带队100余次,发现问题2506个、完成整改2387个。


强化“五治”促整改

沱江“病了”,如何药到病除?既吃“国药”,也用“川方”。

四川省编制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流域“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流域水质达标行动方案,将流域7市29个县(市、区)划分为15个控制单元,实施流域分区管理,统筹质量、水量、总量、容量、水陆等关系,分年度、分单元明确考核目标和奋斗目标,详细勾勒出流域水质达标路径。

强化总磷污染治理。制定并实施重点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开展沱江上游区域总磷攻坚,完成流域63家“三磷”企业整治,磷石膏综合利用率112.2%,连续三年实现“产消平衡”,“四川治磷经验”在全国推广。

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1.9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近3000公里;42个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投运。

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农药、化肥使用量呈负增长,分别较2017年减少0.59万吨、11.1万吨。

强化黑臭水体治理。持续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采取控源截污、节水减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湿地净化、滨河带生态建设等综合性措施,切实解决37条城市建成区水体黑臭问题。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以消灭超标水源地为重点,实施饮用水水源地集中整治,全面完成32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以及416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和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渣山变公园”

德阳什邡市磷矿资源丰富,磷化工产业自上世纪60年代起步以来,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受制于技术瓶颈,大量磷石膏只能露天堆积,仅穿心店磷石膏堆场就占地565亩,堆存量达768万立方米(1152万吨),由于渗滤液收集处置不到位,导致周边水体、土壤及石亭江总磷超标,进而影响沱江下游水质。什邡市明确以两年为限,采取削坡减压防风险、“两布一膜”防渗漏、雨污分流去污染、渗滤液收集强治理、覆土植绿变景观的“五步走”整治措施,开展了一场“愚公移山”式的整治,整治后渣场变成了生态公园,周边群众都乐意到此散步、聊天,书画爱好者也常来采风写生。


建章立制保长效

“大病初愈”,怎样实现长久巩固、长期惠民?

突出法治引领。出台首部流域性地方法规《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以及《四川省老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开展沱江水污染防治强化督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暗查指导、沱江流域河湖长制暗访督查,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21件,处罚2.26亿元,行政拘留112人,移送追究刑事责任11人。

突出科技支撑。成立由两院院士领衔的沱江治理专家顾问团和流域环境研究所,全面推行技术河长,组织专家会诊20次,并驻点跟踪研究。建成流域水环境管理平台,增设国家、省、市水质自动监测站59个,在全国率先实现48小时水质预警预报,为流域科学治水提供有力保障。

突出绿色转型。出台实施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意见,严格审批沱江干流1公里范围石油化工等项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创建绿色工厂145家、绿色园区15家。颁布实施《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倒逼沿江各市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提档升级,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突出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采取PPP等多种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流域治理,2017年以来投入治理资金近400亿元,有效缓解流域治理资金难题。率先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省、市两级政府三年共同筹资28.5亿元用于流域保护。

突出制度约束。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考核中增设沱江专项,实施差异化考核,并对排名靠后的地方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实施约谈,共开展约谈10余次。


关键词:“智慧管理”

成都市按照“三分治、七分管”理念和“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治理思路,以九道堰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为试点,总投资6千万元,构建监测一平台、数据一中心、决策一张图、服务一平台,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GIS+BIM、“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水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图像融合系统、图像智能识别系统,建成投运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流域水质、流量、水位、雨情、生物多样性等100%全要素监测监控预测,以及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调度,加快了信息化与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慧化驱动行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逐步实现沱江流域成都段全流域智慧管控。

通过三年多综合整治,沱江流域水质大幅度改善,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比督察前的2017年提高了87.5个百分点,全面消除Ⅴ类及劣Ⅴ类水体,沱江入长江口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省主要河流之首,创二十年来最好水平。昔日“臭水河”已然碧波荡漾,恢复了最初的容颜,久违的“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再次呈现,桃花水母、红嘴鸥等珍稀水生生物和候鸟频频现身,赢得群众频频“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