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春。”临近春节,是否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

有网友认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民俗,就燃放几天烟花,怎么就影响空气质量了?还有的网友认为,烟花爆竹可以驱散病毒,因为鞭炮中富含“硫磺”,能消毒杀菌。那么,针对烟花爆竹燃放问题,生态环境部门如何进行正面舆论引导,可以使用哪些传播方法?本文予以分析并提供参考。

如何用数据支撑“禁燃令”

放鞭炮固然承载着过年的仪式感,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国民幸福感。但在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部门在进行“禁燃令”解读时,可用好图表和数据统计作为支撑。

比如,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PM2.5及各种污染物浓度飙升。

相关监测数据表明,集中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粉尘,会对空气中的PM10、PM2.5以及SO2浓度都有明显影响,造成短时间内空气严重污染。燃放期间,PM10和PM2.5质量浓度分别可达平时的4倍和6倍。

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同一污染源排放所造成的地面污染物浓度可相差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秋冬季节容易出现不利气象条件,本身就容易出现重污染天气,加上烟花爆竹集中燃放产生的污染物会进一步加重空气污染程度。

以2021年除夕为例,当天上午北京东南地区PM2.5浓度率先上升,烟花爆竹燃放相关的钾离子、镁离子等较平时重污染期间浓度高6倍左右。除夕夜间至初一凌晨,北京市内PM2.5浓度显著升高,初一凌晨01-02时污染峰值期,PM2.5中与烟花爆竹燃放相关的组分钾离子浓度增加79倍、镁离子增加17倍、氯离子增加17倍、硫酸盐增加32倍。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微博

尽管近年来“禁燃令”已经取得了成效,但空气质量受到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的影响依然很大。2021年除夕夜,北京的PM2.5浓度由重度污染水平逐步上升到严重污染浓度水平,虽然污染峰值浓度较2017年下降55%,但在区域性重污染叠加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共同影响下, PM2.5的浓度水平整体高于去年。

图片


△图片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微博

俗话说有图有真相,上述图表和数据,能较好地说明燃放烟花爆竹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禁燃”对大气环境的利好。

除了对空气环境影响,燃放烟花爆竹也会导致噪声污染与废弃物污染,这两项污染同样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专家表示,烟花爆竹在燃放过程中噪声分贝可达100-120之间。当全国各地集中燃放时,甚至最大噪声能高达135分贝。而通常情况下,人体在夜间能承受的噪声分贝不能高于45分贝。

用好“100-120、135、45”等数据,都是科学、客观地对舆论进行引导的有力举措。


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做好科普和引导

很多人把年味的缺失归结为烟花爆竹的禁放。一边是环境保护,一边是年味回归,两种声音针锋相对。加上疫情3年,很多人呼吁放开“禁燃令”的理由又多了一条。万众期待健康平安之际,通过鸣响鞭炮、燃放烟花的方式辞旧迎新。有关烟花爆竹能杀菌消毒的言论也甚嚣尘上。

民众的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作为生态环境宣教部门,面对争议也需要加强正面引导,回答公众疑惑,科学、耐心进行科普宣传,增强公众对“禁燃令”的理解和支持。

把握宣教角度。针对各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宣教角度是做好宣教工作的重要抓手。比如,湖南生态环境公号发布文章《重要提醒!在朋友圈售卖烟花爆竹,涉嫌违法!》是从烟花爆竹售卖角度进行宣传引导;四川生态环境公号发布文章《“烟花消毒”与伦敦烟雾事件》是从历史事件和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角度进行宣传引导;江苏生态环境公号发布文章《辞“旧”迎“新”不放鞭炮更坦然》是从烟花爆竹禁放的角度进行宣传引导……各地宣教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地有关烟花爆竹会出现的风险点,选好正确角度,进行引导。

做好柔性引导。目前是否放开“禁燃令”的争议较大,舆论场上各种观点形成了强烈交锋,此时宣教工作切忌简单粗暴,耐心劝说比强制禁止更重要,注意语言恰当,避免有过激言辞,会引致民众反感及逆反心理,引发更大的舆论争议。

创新宣教形式。为了让公众更好理解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危害,光靠文字略显生硬、呆板。生态环境宣教部门可以创新宣传形式,比如制作宣传漫画、科普动画、邀请专家录制视频、开展培训教育、宣教入课堂等多种形式进行相关解读,还可邀请消防部门进行危害普及教育。在表现形式上,较好的方式是使用图表、数据图。比如,可以把过年期间大气爆表的数据和平时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梳理对比,生动直观地展现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造成危害。

发挥示范效应。“禁燃令”出台已久,各地规则不一,目前有些地方正在为“禁燃令”松绑,可以选择一些“禁燃令”贯彻落实比较好的地方,结合其当地空气质量、环境相关数据进行说明,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

燃放烟花爆竹是年俗,要年味更要环保。各地生态环境宣教部门需要加强正确引导,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禁燃”背后的深意。毕竟,蓝天白云来之不易,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